院士专家进校园--“刻意练习”助力“高效学习” ——礼嘉中学礼中讲堂第五期之“关于学习”
2020-03-13
2020-03-13
疫有尽,而学无涯。我们每天学习知识、学习写作、学习一切,却唯独忘了学习“学习”这件事情。以至于很多老师和孩子们常常感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四十分钟,同样的作业,但是自己和别人的成绩却有着天壤之别,产生困惑迷茫甚至自我怀疑。基于此,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误区,正确认识关于“学习”的科学方法和规律,礼嘉中学于3月12日下午,特别邀请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社区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卫红教授为我校非毕业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学习”的专题讲座。
学习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可谓是“熟知并未真知”。在今天的讲座中,王教授从“什么是学习””为什么需要学习“谈起,抛出几个关于学习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在互动中,王教授指出人之所以能学习,不只是基于复杂的神经元系统,还在于人需要通过学习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而学习的结果和意义便在于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这一番言论给予孩子们深深的启迪,明白了学习不是父母的事、不是老师的事而是自己的事。随后,王教授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并结合疫情背景,引导孩子感悟用知识造福他人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学习的意义。而对于孩子们普遍感到困惑的“学了但是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的问题时,王教授通过“学习路径图”和“学习金字塔”并结合孩子们身边的例子,告诉孩子们高效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的学习、是基于主动学习的学习,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坚持不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后,王教授重点为大家介绍了突破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刻意练习。在讲解刻意练习之前,王老师运用几张图片、几组数字、几个问题和孩子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注意力测试”,并从很多优秀的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得出结论: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长时间的刻意练习,专家级水平都是逐渐练出来的。关于什么是刻意练习,王教授指出刻意练习就是善于发现“学习区”,把“学习区”变为“舒适区”。同时结合心理学中的“三圈理论”和生活事例对“刻意练习”进行论证,通过对“刻意练习”的九大基本特征的阐释和说明,将它与“普通练习”相区分。指明“刻意练习”应是有“明确目标”、在“学习区”保持高强度、持续获得有效反馈、时刻保持高度专注的练习。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涵盖着每个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对于孩子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学习是其恒久面临的主题曲。因此,科学地认识“学习”这件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正逢植树节之际,礼中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个“关于学习”的种子,并用接下来的时间去陪伴、去浇灌,使每个孩子的生命之花绚丽多彩!
转自 重庆两江新区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