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感谢您访问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官方网站!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工作

2020-02-27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多角度、全方位
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面对疫情的严重形势,西南大学迅速反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旭锋、校长张卫国为组长的西南大学应对肺炎疫情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制定了《西南大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实施方案》。

       在学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心理学部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反应迅速、积极作为,成立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组、专家组,开通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电话,组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科普专家团队,多角度、全方位开展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工作。

       一、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统筹工作
       经学部党委研究决定,2020年1月27日,学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黄泽文、部长陈红为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负责统筹学校及学部力量,以高度政治自觉主动作为、积极奉献。

       在工作组的指导下,1月27日,学部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专家组;1月28日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专家团队;1月29日成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科普专家团队; 

       2月1日,重庆市教委发布《关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心理辅导服务的通知》(渝教宣函〔2020〕2号)文件,“将西南大学作为重庆市指定高校,充分发挥心理学部学科和专家优势,组建专门团队,面向社会开通心理咨询热线(023-68367770)”;

       2月9日,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组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渝肺炎组疫发<2020>4号),组建重庆市新冠肺炎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和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队,学部7位教师入选专家组成员,11位教师成为重庆市新冠肺炎公众心理干预队成员;

       2月21日,学部组织5名专家报名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和支持服务;

       2月26日,中央文明办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作为武汉心理援助支持单位之一。

       二、开通心理援助公益热线,服务社会
       一是心理热线解惑。
2020年1月28日抗疫心理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截止2月26日,心理服务热线值班人员接听并解答因疫情而产生的心理困扰300余起。其中,教师和学生占34%,公务员或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占11%,企业人员占18%,退休人员占5%,其他占32%;求助者的心理困惑方面,由于疫情而出现压抑、恐慌、睡眠等困扰的占58%,担心自己或家人被传染的占20%,寻求科学防疫知识的占16%,其他占6%;学部专家还为北碚区援助武汉的前线35名医疗队员及其家属形成结对子模式的公益心理援助工作,并为我市国际留学生、2020届毕业生等提供心理支持;此外,学部专家参加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利用热线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二是专家在线督导。学部专家还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咨询督导工作中,为湖北省红十字会防疫心理        援助平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员、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援助团队、万州心理援助热线等提供了专业培训;为北师大心理学部防疫心理支持热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与广东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开设的“心晴热线”、为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开设的热线提供了培训与督导;为全国知名心理平台——壹心理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团队、湖北华夏心理中心等提供了公益培训与督导。 

       三、开展心理防疫科普宣传,专家支招
       一是撰写原创心理科普系列文章。
通过在西大心理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5个系列的原创心理科普文章,既有针对隔离人员、确诊患者、医务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心理防护指导;也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在疫情中的针对性建议;还有从企业员工、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和教师等不同职业群体面临的实际场景和困惑出发的心理调整和维护;更有主要针对疫情中特殊的社会心理,如被谣言裹挟、恐惧心理、安全感缺失等,提供的一些认知调节、压力缓解、情绪疏导、身体放松的方法,以及如何在疫情中如何培养积极心理的建议。目前,该系列文章已经推出22篇,阅读量超过4万,被人民网、新华网、华龙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此外,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心理学部为挂靠单位)在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12篇疫情防控科普推文,为社区居民防疫防控提供心理学科普知识和技能,中央统战部、重庆发布、人民网重庆频道、今日头条、科技日报、重庆政协报等都进行了报道。

       二是组织编写心理援助手册。学部组织编写了心理援助指南手册,其中黄泽文、陈红主编的《疫情中的心理关爱手册》已正式出版,现该手册以电子书及纸质图书两种形式陆续推出,为身处疫情中的人们提供了情绪调节、压力缓解、身体放松的简便方法,帮助他们维护好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理智地应对疫情;叶海燕副主编《新冠肺炎防控期重庆市学校师生与家长心理行为指导手册》(共14分册)也正式出版,讲帮助广大师生及家长正确面对疫情,更好地调整心理行为状态。。

       三是接受媒体采访及参加新闻发布会。学部专家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心理咨询应用与研究中心主任史慧颖接受新华网重庆频道专访,提出心理应急干预应该成为当下抗击疫情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杨发辉和郭磊老师就公众心理调研接受了《科技日报》的采访;张新荷老师接受了重庆市新女报的采访,介绍了学部心理援助热线情况;高雪梅老师接受了上游新闻和梨视频的采访,帮助民众学会理性应对谣言;党委副书记叶海燕参加了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并就疫情中社区群众的个人心理防护给出了六点建议。 

       四、推出心理抗疫微课及讲座,线上指导
       一是推出抗疫心理系列微视频。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广大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部与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明办联合录制了《未成年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健康辅导系列微讲座》,为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家长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2月20日,该系列微视频在“学习强国重庆学习平台”发布。目前已推出6讲,有近300万+的阅读量;此外,学部还为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录制了4期《抗疫心理指导》;为重庆电视台录制了6期专家心理访谈节目;为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录制了3期心理节目。

        二是开展不同群体心理辅导及讲座。学部为不同群体开展心理援助专题讲座。针对医务人员,学部为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海南省三亚市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重庆市人民医院参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务人员等开展心理疏导讲座;针对企业员工,学部为中石化、中国移动等企业员工、家属和一般民众开展了心理防疫方面的在线公益在线讲座,听课人数总共达到10万人左右,给人社局、中国银行、湖北移动等政府企事业单位做了6场疫情期心理防疫的线上公益微课,收听人数超过6万人;针对心理专业工作者,学部开展“面对疫情,如何科学心理防护、提升心理资本”的微课,听课人数高达15.5万人;对老年人,学部为重庆市老协开展2020重庆市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学防疫”系列在线科普讲座;针对民主党派,学部参与了北碚区统战部的心理援助工作等;还有专家利用抖音和凤凰网直播“疫情期间如何与孩子高质量相处”、“为开学上班做好心理准备”等。

        三是指导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为全国各地一些社区中心和街道防控中心提供心理援助指导。如,重庆市北碚区新房子社区、北社区,复兴街道太山社区;合川区盐井街道沙南山区;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北碚区启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江津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河南洛阳市洛龙区英才社区、石油社区等。为成都市桂湖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大丰镇和桂湖街道居家隔离居民以及新都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

       五、进行大数据心理普查,科学分析
       一是大数据下为心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疫情爆发以来,学部于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2月14日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对公众心理状况的调研,12天时间共调研1.4万余人。此调查涉及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等信息。按照“二维”分类体系对数据进行整理,重点反映不同地域和不同人群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状况,分析表明武汉地区民众感受到更多的负性情绪,表现出更多的应激反应,医护人员在抑郁、焦虑、急性应激障碍和PTSD上达到重度的比例也高于其他群体,研究结果供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心理干预方面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实证参考;此外,中国心理学社区服务与研究中心等推出了三期针对疫情的心理调查,分布是:冠状病毒疫情时期公众心理状态调查、新型冠状病毒问卷调查、应对疫情需求的问卷,近9000人参与,为社区疫情防控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和现实资料。

       二是疫情期间特殊心理调研扎实推进。高雪梅团队针对“疫情中的谣言”这一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调研,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疫情期间谣言产生的原因、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刘衍玲团队开展了“新型肺炎疫情期间中学生日常情况调查”,重点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据此为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相应的建议;吕厚超团队开展了“疫情期间公众心理状况问卷调查”, 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心理服务工作提供支持。

       三是全面融合心理援助与科学研究。在疫情面前,如何做到更好的将科研应用到实处,陈红课题组开展了死亡威胁下个体进食行为的研究,为病毒爆发的背景下居民的健康进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雷旭、高笑等基于在睡眠和饮食健康方面的专业优势,对疫情期间居民的睡眠健康、饮食结构等开展了大规模的追踪调查,并批量采集了居民的五天腕表活动记录,提出了减少对疫情相关新闻的关注、加强室内体育锻炼和提高正餐摄入等具体应对措施;杨东、沈伊默的《重大疫情爆发期间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与社会心理治理研究》,对重大疫情爆发期民众的心理反应、社会服务方式、应对策略方面进行了调查,被重庆市社科联和重庆市宣传部列为重大课题。

       六、为政府撰写资政报告,建言献策
       疫情期间,学部撰写了5份资政报告。其中,杨发辉、郭磊撰写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公众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的报告》已被《新华社内参》采纳,《对湖北及武汉进行国家心理援助政策建议》已被《科技日报内参》采纳,递交到中央高层,供领导决策参考; 3份重庆市内参,均被采纳。杨东为重庆市政府撰写资政报告《重大疫情爆发期间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研究》被重庆市社科联和重庆市宣传部采纳,杨发辉撰写《重庆市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心理危机干预部分政策建议》被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组采纳并写入文件中;赵玉芳撰写《关于做好滞留国内留学生工作的建议》被重庆市委统战部采用,上报欧美同学会全国总会。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疫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多角度、全方位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的攻坚战役而不懈努力,得到了广大民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同!
 


 
返回

  • 咨询电话: 13028398116(工作日09:00-12:00 ; 14:30-17:30)
版权所有: 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支撑单位: 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

渝公网安备 50010902000768号